家庭教育|貧窮家庭孩子注定輸在起跑線? 劍橋研究:做1事可改寫命運

育兒資訊

撰文: 黃諾韶

發布時間: 2024/06/24 19:43

分享:

分享:

劍橋大學研究發現兒童養成閱讀習慣,進入青春期時心智會更成熟。

【家庭教育/家庭收入/劍橋大學/貧窮家庭/贏在起跑線上/閱讀習慣】不少研究稱,出生富裕家庭的孩子不論在智力或學術成就都比貧窮家庭的孩子更好。到底家庭是否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條件?英國劍橋大學、華威大學及中國復旦大學的合作研究發現,無論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如何,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便可以改變宿命,孩子的青春期亦會有更好的認知表現和心理健康。

最新影片推介:

幼兒時期的快樂閱讀

英國劍橋大學、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及中國復旦大學研究員合作,成果於 6 月底發表在《心理醫學》(Psychological Medicine)期刊,證明不論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如何,幼兒時期培養快樂閱讀的習慣,可提高兒童的認知表現。

研究團隊招募了10,243名美國青少年,對他們進行臨床訪談、認知測試、心理和行為評估以及腦部掃描。大約48%的受訪者沒有快樂閲讀的經驗,或直到童年後期才開始閱讀。而其餘受訪者在2至9歲之間已養成快樂閲讀的習慣。

點擊圖片放大
+7
+6

更好認知表現、心理健康

研究小組比較了受訪者的語言學習、記憶和言語發展,以及在學校的學業成績,結果發現幼年時期有快樂閲讀習慣的兒童,於青少年時期,在各項認知測試中的有更優秀表現。

劍橋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Barbara Sahakian表示,閲讀不僅是一種愉悦的體驗,普遍認為,閲讀可以啓發思維和創造力、增加同理心、減輕壓力。

延伸閱讀:育兒心得|5個秘訣從小培養聰明孩子 美國兒科學會教1招提升讀寫能力

培養閲讀習慣促進大腦發展

較早培養閲讀習慣的受訪者,經過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其大腦皮質總面積較大,反映其認知功能發展較成熟,在心理健康、行為和注意力會有較好的表現。

閲讀讓孩子建立更好心理健康狀況,顯示出較少的壓力和抑鬱跡象。孩子透過閱讀,促進大腦發展和提升學習表現。閱讀能夠讓從小正確掌握字詞、句子含義,理解文章和故事內容。隨著閱讀能力提高,孩子學習能力亦會變好,因透過閱讀,孩童可了解新事物,擴展知識領域,探索未知。

研究亦建議,幼兒時期最佳閲讀時間為每周12小時左右,有助改善大腦結構。同時研究團隊鼓勵家長以身作則,進行親子共讀。家長樹立一個良好榜樣,對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孩子花越多時間閱讀,孩子就會變得越聰明。

點擊圖片放大
+13
+12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小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